评微博Q3财报:事情正在慢慢变好

1dd23361
2018-11-30

$微博(WB.US)$在昨天夜间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市场对于微博这家公司的喜和忧是显而易见。

先简单梳理一下公开的数据吧。

喜的是热点事件的翻倍增长,U微计划的落地,以及微博的变现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速度上,而且越来越不依赖阿里系。

比如广告收入同比增长了51%达到了4.093亿美元,甚至在我更看重的环比指标上,也比上个季度3.699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

并且来自中小企业以及自助广告平台的收入达到了3.8亿美元,独立性大大增强。净利润1.718亿美元,这样算的话TTM市盈率只有20多倍,估值也落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微博手握16亿美元的现金及等价物,财务报表比较干净。忧的主要是宏观经济形势严峻,面对来自头条系的竞争,收入的增速会不会下降到中低速水平,以及MAU增速的放缓。

这也导致昨夜美股微博在冲高后回落。

因为华尔街对增长的看重更甚于财务指标。没有了增长,再好看的财务报表也等于0。

那微博这家公司的投资价值究竟如何,前景怎么样呢?我要谈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市场的担忧有没有道理?有。但略微有些过重了。不仅仅是因为这个4亿用户量级的平台本身增长必然受到规模牵制这种表面的理由。而是很多人对微博的概念仍然停留的2013年~2015年。那是一个大V群起,热点事物跟踪刚刚萌芽的阶段。

众所周知,微博这个平台对于热点事件的传播至今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巨大的网络效应是他的护城河之一。但如果微博到今天还只有这一个亮点,那我们确实应该非常担忧。毕竟一只脚不好走路,对于热点事件的压榨实在挤不出多少油水来。但微博已经不是3年前,5年前的微博了。

我们今天就不谈热点事件引爆力这个众所周知的特点,而更多的聚焦于微博这些年发展出了什么新的业务及想象空间。微博正在起变化,而这些微妙的变化是我继续对微博看好的理由。

1、以品牌为基础的社交电商。

拼团式的社交电商和微博式的社交电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

拼团式电商更多注重的是性价比。

微博式电商更多注重的是品牌,娱乐以及互动。首先,品牌形象明确,微博大V的个人形象,就是品牌。

我是什么样的人,该卖什么样调性的东西非常明确。其次,用户画像清晰,有针对性。

我生产什么样的内容,吸引什么样的粉丝,这些粉丝的需求是什么,内容生产者是有一定概念的。

最后,就是娱乐,互动,以及迭代。这个比较难解释。我们就以头部大V银教授的「银以食为天」为例。他卖的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小吃零食,比如秃油黄,麻辣瑶柱之类,表面上看确实平平无奇,但银教授的个人品牌天然赋予了这些零食娱乐性。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把这些零食和银教授的「沙雕」段子看成是一体的。他们不仅仅是「吃」这些零食,更多的是买来「娱乐」一下。消费零食的同时消费一下大V,并且这个消费行为是快乐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互动的便捷性,店主很容易知道怎么在产品的口味上改进,以及应该为他的受众定制哪些新产品。

这类社交电商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费升级。我们买的东西不见得多贵,甚至很便宜,但能够带来很多精神上的附加价值。这一块业务未来有更多的变现潜力。

2、应援中枢。

无论你是在其他任何短视频平台,流媒体平台,直播平台粉上某位明星还是网红,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视奸」他,关心他,为他庆生,参加线上线下各种活动,粉丝与粉丝之间的线上线下活动等等,对不对?某某群的规模太小,某音的组织功能不便利,最终大家都发现还是必须要落实到微博上来完成其中的某些组织步骤。微博以及他的衍生产品「超级星饭团」可以说是饭圈的生产力利器。由于饭圈的用户画像相对垂直切精确,这一块的广告变现以及其他多赢的变现方式仍值得挖掘。

3、IP变现。

首先,大V本身就是一个IP,譬如著名的同道大叔。其次,许多大V在微博上创造了非常著名的IP,比如使徒子和old先。微博已经成为条漫,短篇小说,科普类视频/文章创作者的必选平台之一,并且很多时候是首选平台。尽管之前微博并没有在这块业务的货币化上多下功夫,但如今广告业务已经稳定,将来一定会考虑。IP变现是一个深度极深,宽度极宽的变现渠道,抓住其中的一两个环节就大有可为。譬如影视作品改编以及后期的一体化宣传等,想象空间极大。

4、小圈子的兴起「你看你的沙雕,我看我的爱豆,互不干涉」。

我们以美妆领域为例。在微博有上千万粉丝的头部大V,但也有二三十万粉的小型内容创作者以及百万粉的中级内容创造者。他们各自守在自己的圈子内,互不打扰地为粉丝创造独特的内容。头部的内容创作者虽然流量巨大,但并没有妨碍小v的崛起。因为符合了新一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独特化的需求。流量在分散,爱好在细分,那么微博的活跃度一定会不降反升。而活跃度的提升,是广告主考虑投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中小企业及自助广告平台的广告主更看重小V们的活跃度。

5、生态粘性

多年来微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内容创作模式。

即:微博平台—MCN—内容创作者。微博平台依赖MCN提供一篮子「品种丰富」的内容创作者,并形成高互动能力,形成热议的能力。

MCN依赖内容创作者的创作,以及规模效应,对广告主的议价能力的提高。

内容创作者依赖MCN的流量导入能力,提供专业内容的指引和辅助的能力。

微博的开放态度使得他们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利益分享生态圈,只要将来微博针对MCN的政策不大变,那么他们始终会为微博源源不断的提供优质的内容,稳定其用户基础。

综上所述,微博经过这些年的「微变」,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同于3年前的「全新」平台。

有悲观者担心头条系的崛起会不会夺走微博的用户,夺走用户的时间。而我更关心的是微博能不能守住自己独特的定位。

如今的微博不仅有了社交平台里最成熟的内容输出和变现模式,更是热点追踪平台,饭圈平台,亚文化交流平台,小圈子交流平台,IP变现平台,社交电商品牌打造基地等等。

而这些独特的定位,目前并没有看到一个足够有实力的平台有能力颠覆并真正「夺走」其用户。用户在别的平台「享受」完,会回到微博做该做的事情。那内容创作者在别的平台创作完,也会回到微博与粉丝进行更好的沟通。他们的互动活跃度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因为互联网生态的优化,而变得频次更高,质量更好。

那么:用户在,变现就不是问题。微博的变现潜力是我们实实在在能够看到现成模式的,而不是拍脑袋臆想出来的。我们又为什么不对微博乐观一些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 陈玉歌
    2018-11-30
    陈玉歌
    终于有看好微博的了
  • 孟浩
    2018-11-30
    孟浩
    感谢徐姐姐的分享
    • 1dd23361
      。。。为啥这里也有人喊我姐姐。。。
  • Tony特别帅
    2018-11-30
    Tony特别帅
    感谢徐老师分享!!
  • 段端端
    2018-11-30
    段端端
    华尔街一向只看财务的,而且盯着利润表
发表看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