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忙的“救市“ 究竟是咋回事?

在美国股市的带领下,全球股市最近正在经历一**跌。

比如在3月12日,除了美股发生了“活久见”的熔断,

当天还有11个国家的股市也触发了熔断机制,成为全球股市的“熔断日”。

面对近期的暴跌,你一定没少听到,

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几乎每天都会推出一些“救市”措施。

这些操作听起来都很厉害,每个都要动用巨额的资金。

但是好像也看不出跟股市有什么关系。

所以,你真的明白,这些措施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一、股市暴跌后,金融监管机构采取的“救市”操作

以美国为例,金融监管机构最近一个月,已经密集采取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

3月3日,美联储紧急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

3月12日,美股早盘熔断,美联储盘中采取资产购买措施,总共涉及12200亿美元,

3月13日,美联储和财政部表示,争取提供“不设限的流动性”。

3月15日,美联储更是突然大规模降息至零利率,同时还宣布了7000亿美元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计划。

3月23日,美联储决定无限量放水。 “开启无限量、无底线QE”, 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无穷无尽的资金。

3月2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直接给民众发钱的经济刺激法案,总额高达20000亿美元。

向每个成年人直接发放最多1200美元,每个儿童发放500美元;

增加失业保险金,每周增加600美元,最长持续四个月。

并且,这只是第一轮撒钱。如果后续有必要,还准备继续这样的撒钱计划。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曾经总结了货币政策的三板斧:

利率调控、量化宽松、直升机撒钱

在这轮的救市措施中,美联储和财政部已经把这套组合拳完整的打了一遍。

这还只是美国,

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本国的“救市”措施。

我就不继续念天书为难你了,反正跟美国的操作也差不多。

更进一步,各国的中央银行也已经搞在一起抱团取暖。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巴西中央银行、丹麦国家银行、韩国银行、墨西哥银行、挪威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瑞典国家银行等,已经与美联储建立了联合行动方案。

估计很多人听到这里已经是一头雾水了。

如果是为了挽救股市暴跌,最直接的办法难道不是去股市买买买吗?

为什么上面这些“救市”措施,好像跟股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没错,金融监管机构在乎的并不是股市涨跌这种表面现象。

所谓的“救市”,是为了防止因为股市暴跌,而引发的经济更深层面的恐怖后果。

二、大萧条,没有人愿意再经历一次的经济衰退

最近发生在金融市场上的每一件事,都像是约好了一样,不约而同地往最坏的结果发展。

越来越多的市场分析人士开始担忧,经济会不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遭受比预期更为严重的打击。

最近三大股指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即使在大萧条期间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摩根大通预计,如果危机继续蔓延,第二季度全球经济的萎缩程度将不亚于大萧条。

什么是大萧条?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经济衰退,但只有一次被称为大萧条

从1854年开始,美国一共经历了33次经济衰退,

但是仅有开始于1929年的那次,延续了十年,直到1938年,

也就是熟知的“大萧条”时期(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发源于美国,

随后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

也全部陷入了经济危机。

作为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衰退,大萧条不仅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

也改变了社会关系,摧毁了执政政府,

甚至被纳粹利用,上台成为执政党,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国国内长时间通货紧缩,导致消费者价格、人工工资、房屋价值和全球贸易的大幅下降,

许多公司破产,工人失业,1933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

可以说,大萧条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经济衰退。

而当前的全球经济情况,已经出现了大萧条发生前的类似迹象。

德意志银行预测,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本次也会出现经济衰退,

并且情况远超过二战以来的任何历史记录。

在这样的历史危机预警下,

面对当前的股市暴跌,管理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会怎么办?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大力“救市”,避免经济滑向深渊。

从文章开头各国政府最近密集实施的手段来看,也确实如此。

三、为了避免经济衰退,“救市”措施是怎么起效的?

搞清楚那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如果对你来说实在太烧脑,

那就理解我给你总结的这一句话就够了,

所有这些措施,本质上都是给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

再讲的更大白话一点,让市场上有足够的流动的钱。

避免企业、金融机构、或者个人生活的资金链断裂,引发经济活动的连锁崩溃。

如果这么说还是太抽象的话,看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过去十年,美国最大的几家航空公司,

经营上多余的现金,都用来回购自己家的股票。

也就是说,航空公司手里没有多少富余的闲钱。

由于航空公司日常经营有稳定的机票款现金收入,这样做其实没有什么风险。

但是,由于现在坐飞机的人数大幅降低,航空公司突然就丧失了现金收入的来源。

然而日常的经营花销还是免不了的,比如员工的薪水,飞机的保养、停机场地的租金,这些还是要继续花钱的。

航空公司手里本来就没多少闲钱,突然一下没了现金收入,却还要继续花钱,你觉得它们离倒闭还有多远呢?

这时候,如果有人给他们提供应急的现金,让航空公司能够撑到大家都出来坐飞机的日子,

就不会产生航空业接连破产而引发的严重危机。

和航空公司的例子类似,突然发生的危机,会打乱很多行业的正常经济活动。

所以,大家在这个阶段,都有可能需要外部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那些日常经营原本就需要大量借钱的行业,在这个时候更加危险。

杠杆率越高的行业,越容易因为缺钱而撑不下去,也就更需要拼命的找钱来度过危机。

如果大家都需要拼命找现金来抵御风险,市场上还能找到的钱自然就更少。

整个市场都缺钱的情况,就被称为流动性紧张。

这时候,市场已经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提供额外的资金,也就是提供流动性。

而往往在这个时候有能力提供流动性的,就是中央银行和财政部。

中央银行可以改变货币政策,从而给市场注入流动性。

财政部也可以调节财政政策,同样能给市场提供流动性。

所以,明白美国财政部为什么要给美国人直接发钱了吗?

因为这是财政部的一种武器,可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当然,像巴菲特那样持有大量现金的机构,

在危机的时候进场抄底,从自身的角度当然是有利可图,

但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同样也是在提供流动性。

三、“救市”措施的效果好吗?

没有人想经历危机。

当发现危机的苗头时,各国政府本能的会做出“救市”反应,

目的当然是希望缓解和尽量避免危机的影响。

知名的危急时刻,往往都孕育出著名的“救市”对策。

1987年10月19日,是一个全球性大股灾爆发的日子,美股道琼斯指数暴跌22.6%

可能你对这个日期没有感觉,但你一定对它的另一个名字有印象,“黑色星期一”

1987年的这次大股灾,是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灾。

当时,管理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美联储承诺提供流动性,

商业银行降低利率增加贷款,

美国政府向多家大公司提供资金以便回购股票。

然而,这次危机诞生的最著名的“救市”措施,

是3个月之后出台的“熔断机制”。

因为政府、美联储和SEC的措施得当,市场恐慌情绪缓解,

美股的跌势没有持续太久,随后开始震荡上升,并在两年后回到1987年的高点。

1997年,发生了我们更为熟悉的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也采用了创新的“救市”办法,转变以往“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

亲自下场进入股市,购入大量恒生指数成分股和股指期货,

坚决做多,成功阻击了炒家的做空行为。

金管局也直接进入汇市买入港元,

同时把买到的港元存到香港银行,使得市场上总是有充足的港元流动性,打破炒家套利计划。

政府直接入市干预的做法,虽然一度引发争议,但事后逐渐被认可。

这种非常时期的大规模主动干预,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普遍的选择。

2008年的次贷危机,美国的救市策略就明显更加直接和有针对性

2008年3月,为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资金、援助AIG,**甚至亲自接管了两房;

2008年10月,国会通过救助计划。根据这一法案,花旗、通用和克莱斯莱等更多巨头相继被政府救助,度过困难期。

这些大公司,至今仍是响当当的存在。

2020年的这次危机,由于疫情的蔓延需要一定的时间,给了各国政府思考和应对的机会。

中央银行预感到危机要发生,所以已经尽可能的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

所以,虽然疫情已经让全球多国经历了整个社会的暂停,极大地冲击经济的方方面面。

但从短期来看,“救市”措施的大规模使用,已经起到了预防金融危机发生的对冲作用。

然而真正要度过难关,只靠“救市”措施帮助续命肯定是不行的。

“救市”措施可以提供流动性,帮助撑过一定时间的难关。

但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存在永远用不完的“救市”工具。

只有修复整个社会的基本面,恢复往常的生活秩序,

那些需要“救市”措施帮助的对象,才能步入正轨。

对于本次疫情来说,这个基本面的关键就是控制疫情

让人们可以像过去一样自由的呼吸和活动,

整个社会恢复到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才能真正“救市”成功。

而这或许是中国过去一个季度硬核防控的最大意义,

虽然还没有特效药或者疫苗,但中国的基本面,

已经从全世界最不利的局面,变成了可以依靠的避风港

这才是本次危机最成功的“救市”办法。

$标普500(513500)$ $恒生指数(HSI)$ $上证指数(000001.SH)$ 

@小虎征文 @爱发红包的虎妞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收藏和转发!

欢迎关注基本面馆,谨防走失~

# 美股不知道第几次熔断了,何时能抄底?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