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了,你不会还没听过行为金融学吧

       

                           行为金融学并非传统主流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它在更好地描述人性方面取代了传统主流金融学。                 -----迈尔.斯塔特曼 (Meir Statman)

武林中,有名门正派就必然有邪门歪道,有少林派就有魔教,相互杀戮又相互依存。在金融世界,也存在着这样的门派对立。

所谓名门正派就是主流传统金融学派,以学院派为首的,主要内功心法有有效市场假说、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等。2013年,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ama)凭借有效市场假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说是问鼎了武林盟主。

而金融世界中的魔教即是行为金融学。魔教中人罔顾礼法、行事乖张,不以世俗理论为基础,做事全凭个人喜好。

最可怕的是开山祖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竟然结合旁门左道:心理学原理和金融学原理,修炼出一套威力极大的武功心法,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即量化交易策略。令人闻风丧胆,名门正派人人自危。

在2017年,行为金融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谓是将魔教带入阳光之下。至此,大量学院开设行为金融学课程,现在已经成了金融课程的一门必修课。

那么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其实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出发点就完全不同,所以我会在上文打趣这是属于名门正派与魔教的战争。

其实将两派斗争比喻为进化论与神创论之争都不为过。传统金融学的基本假设即人都是理性的。在均衡条件下,任何金融资产价格都是这个时刻所有信息的准确反映。这样的理论就是有效市场假说。

而行为金融学的基础则是建立在人都是非理性之上。每个人都会恐惧,会贪婪。而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出发,研究人的心理后再放大到交易决策上。从中获取超额收益。

大学时期,我的教授曾给班上讲过一个笑话:

一个人惊呼,地上有一百块钱。传统金融学家说,这不可能,地上不应该有一百元钱的,有的话早被捡走了;而行为金融学家说,怎么不可能啊,他跑去一看,果然有,开开心心地捡走了100块。

按照传统金融学家的观点,市场上的任何错误都应该被立即纠正。就如市场上永远没有套利机会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当套利机会出现的时候,所以人都会涌向这笔交易,直到这笔套利瞬间变得无利可图。

而行为金融学家认为是人就会犯错。所以市场上永远有偏差,永远有人追涨杀跌。这些都是不理性的行为,而通过这些不理性行为,即可从中牟利。

认知非理性: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过度自信应该是最经得起检验的人的认知偏差。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信念和能力过于自信,对于未来的评估过于乐观。类似的实验已经进行过很多次了。

心理学家对一批刚刚创业的企业家提问,认为自己企业可以活过5年的请举手。几乎现场80%以上的企业家都会举手。而真实数据表明初创企业失败率很高,统计结果表明只有1/3可以撑过5年。

显然,人们对于自己的能力认知超过了实际水平,这就是过度自信。

因为过度自信的存在,投资者容易忽略风险,作出过度的交易。频繁的买进卖出无论实际收益如何,交易费率是必然被消耗的。很多投资者做了很多交易,但发现没赚到什么钱,做的越多,亏的越多,就是这个原因。

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圈并进行能力范围内的投资可以有效的改善过度自信,从而提高收益。

决策非理性: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是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最先发现的,简单的说就是与得到100元的愉快相比相比,失去100元的痛苦更大。这样的愉快和痛苦并不能相等。根据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的实验测算,人们通常需要得到230元的愉快才能抵消失去100元的痛苦。

而在股市中,投资者盈利100元,而后又亏掉。从账户而言是盈亏相抵,但是在投资者心理其实痛苦值相对于亏损了130元的利润。

这样的行为偏差跟人类大脑进化有关,人类对于亏损刻骨铭心的害怕来自于远古时期恶劣的自然环境。获得一些食物是锦上添花而失去食物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非常厌恶损失。

反映在投资上,损失厌恶带给投资者的是大多数投资者在亏损后不愿意割肉。但是是股票市场上不肯割肉是非常理性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股票的走势带有趋势性,强势的股票表现会更强势,而弱势的股票也会继续下跌,而不是反弹。

最理性的做法是对持有的股票设置止损线,一旦亏损至止损线就立刻割肉止损。这也是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一直最为提倡的。

交易错误:羊群效应(Herding)

作为一个投资者,你一定听说过金融泡沫。几乎每一次金融市场的巨大崩溃都来源于群体心理的崩溃。回想之前的郁金香泡沫,南海公司泡沫甚至还有A股的几次牛市终结时刻。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当人非理性的一面在群体中被统一了以后,心理群体的智商就会低于单个个体理性人的智商。

这样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而在资本市场中,股民的崩溃一点也不亚于集体踩踏。比如市场大跌的时候,按照传统金融学理论,会有非常多理性的投资者买入来纠正向下的价格偏差。而实际上在恐慌性情绪下,大跌的市场往往引发踩踏,竞相卖出,使得价格在理性基础上进一步偏差,甚至发生崩盘。

行为金融学上,我们把这样的行为叫做羊群效应,指的是放弃自己的判断,只追随大众的决策,就像那些群羊。

各位投资者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有一只股票你也许从来没有听过,更加没有研究过,也不在你的能力理解范围之内。但是某一天各种论坛,股评大师都在吹这只股票。你的邻居,街口乘凉的大爷,你的同事等等都在谈论这只股票。于是你也赶忙也买了这只股票,成了这只股票的拥趸,甚至还逢人必吹。这时候你也成为了群羊中的一员,你也陷入了羊群效应。

A股中的概念股炒作,大多就是利用了羊群效应。等小羊忙不迭进场的时候,领头羊早已出货完毕,割了一波韭菜。追涨概念股其实是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只是每个玩家都过度自信的认为自己不是最后接手的那个人。

所以避免成为羊群的方法也很简单,不轻易跟随所谓的市场热点,减少交易频率,只投资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标的,可以有效减少损失。

总结

这篇文章我主要介绍了一下行为金融学,以及在认知非理性、决策非理性和交易错误这三个维度中各选取了一个最容易理解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自从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在2017年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已经彻底进入世人的视野。

相比于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更加关注交易与盈利。而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也在股市中利用自己的理论投资收益斐然。行为金融学结合心理学和金融学理论,可以说无论是投资者还是金融研究者,都有必要学习的。

我的公众号是关于美港股打新的,也会分析一些投资理论和分析财经新闻。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VX公众号:Rocky的投资笔记。 

本文不构成且不应被视为任何购买证券或其他金融产品的协议、要约、要约邀请、意见或建议。本文中的任何内容均不构成在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方面的意见,也不构成某种投资或策略是否适合于您个人情况的陈述,或其他任何针对您个人的推荐。

# 分享我的交易策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