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财报

国内专业财经新媒体平台

IP属地:未知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30 19:00

      法拉第未来宣布退市,贾跃亭回应还债百亿美元传闻

      4 月 30 日消息,法拉第未来宣布收到了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信函,因不符合纳斯达克上市规则,将被纳斯达克除名。 2024 年 4 月 24 日,纳斯达克交易所指出,法拉第未来公司不符合纳斯达克上市规则第 5810 (c)(3)(A)(iii) 条的规定,因为该公司证券连续十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 0.10 美元或更低。因此,纳斯达克工作人员决定将该公司证券从纳斯达克资本市场除名。 同一天,贾跃亭发视频回应了此前还债百亿美元等传闻。 视频中,贾跃亭辟谣为女儿设置五亿信托,并表示,“有人造谣,我和公司累计偿还的100来亿美金是用FF股票债权信托还的,这完全是错误和谣言。实际上,这100来亿美金几乎全部都是通过现金偿还的,而且在偿还过程当中,为了迅速筹集资金,很多资产都是被贱卖和强制拍卖的,拍卖价格只有实际价值的一半都不到。” 贾跃亭还称:“不仅没有为孩子设立这五亿的家庭信托,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家庭信托。甚至没有给家人任何除工资外的经济资助。”此外,在贾跃亭看来,自己可能是被造谣最多的中国企业家。现在已经不是清者自清的时代了,除了拿起法律的武器,创业者要勇敢站出来讲出真相。 2014年造车至今FF91总共交付11辆,并且被全部召回。去年仅交付10辆FF91 2.0,其中包括贾跃亭个人拥有的一辆,还被指销售数据造假。 $Faraday Future(FFIE)$
      1,434评论
      举报
      法拉第未来宣布退市,贾跃亭回应还债百亿美元传闻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30 18:31

      农银理财净利润“腰斩”,规模收缩,新总裁毛焱能否破局?

      来源:机构投资家 郑新 去年银行理财公司业绩普遍承压,农银理财净利下滑54.67%,管理规模收缩10.61%。 从部分银行披露的年报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实力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历经2022年四季度的债市巨震后,国有行系理财子公司规模滑坡数千亿后一蹶不振,股份系理财子公司则一举反超。 2023年,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的净利润和管理规模都位居行业前三。在国有行中,4家净利润出现下滑,5家管理规模有所收缩。其中,农银理财与建银理财的两项指标下滑幅度最大。 农银理财在2022年度公司净利润高达35.23亿元,而在去年便跌至15.97亿元,同比降幅达54.67%。在理财产品规模上,2023年农银理财为1.59万亿元,同比下滑10.61%。 银行理财业绩分化,农银理财净利“腰斩” 自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国内理财市场开启一个新的时代。2019年5月,伴随着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建信理财挂牌成立,银行系统的理财子公司队伍日益壮大。 在今年1月,浙银理财获准筹建。至此我国银行理财公司已扩容至32家,其中股东背景为国有行的有6家,股份行12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1家、合资行5家。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仍有广州农商行、成都银行、西安银行、齐鲁银行等中小银行在“候场”获批设立理财公司。 近期,随着银行年报的相继披露,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业绩相继浮出水面。从统计数据来看,2023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业绩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在公司净利润和管理规模上,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中的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包揽前三名,而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的业绩整体表现不佳。 在管理规模上,六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总管理规模达8.4万亿元,同比2022年下降7.46%;在净利润上,六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实现净利润79.54亿元,同比2022年下降33.23%。 除工银理财、交银理财外,剩余4家国有大行理
      97评论
      举报
      农银理财净利润“腰斩”,规模收缩,新总裁毛焱能否破局?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30 18:23

      泰康养老总资产过千亿 养老险公司首家!新阶段聚焦第三支柱

      截至2023年底,泰康养老总资产突破千亿元,成为首家总资产迈进千亿的养老保险公司。 七年时间,泰康养老总资产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8%,公司长期经营向好,剩余边际、13个月继续率、营运利润等指标均持续向好。“稳健成长”是泰康养老在经营上的最亮注脚。 2023年,面对内外部形势的变化,泰康养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聚焦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专业经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核心业务再上新台阶。 践行高质量发展 业务结构好品质优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产人群的不断壮大,中国寿险业一路高歌,跃居全球第二。泰康抓住中产崛起的机遇,17年前开始医养布局,开创了“支付+服务+投资”三端协同的新寿险商业模式,成为中国寿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范本之一。而作为泰康支付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2007年的泰康养老,是我国金融市场中唯一一类带有“养老保险”字样的持牌金融机构,以企业年金为业务发展原点,承载了泰康全面服务企事业单位及职工的重任。 2013年,泰康养老紧跟泰康“大个险”战略,在对公服务的特定市场上开始了重要探索,将服务从企业延伸到企业职工及家属,提供一揽子长期保障方案,总结摸索出了职域服务模式,也打开了二三支柱融合发展的高质量成长路径。 泰康养老的相关数据显示,职域服务模式落地的11年来,职域业务标准保费收入从0快速增长至近30亿元,实现两位数复合增长,2023年当年续期规模保费突破120亿元。此外,反映公司成长性和业务品质的核心指标均持续向好。过去五年,公司的营运利润、剩余边际实现了20%以上的复合增长,13个月继续率达96.7%。目前,泰康养老职域服务模式服务的企事业职工及家属已经超1000万人,高质量的稳定期交保费,也将推动泰康养老总资产规模的持续提升。 拥抱新寿险 筹资优势进而有为 2020年,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提出了“长寿时
      103评论
      举报
      泰康养老总资产过千亿 养老险公司首家!新阶段聚焦第三支柱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30 17:16

      今年保险增资上百亿,专业养老公司更频繁,背后到底有哪些深意?

      今年不少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增资进行得“如火如荼”。 文/每日财报 栗佳 一转眼,2024年一季度早已悄然而过,时间来到极为重要的二季度,也是半年为一节点的重要时期。回首开年至今,保险市场真忙的“马不停蹄”。 对于寿险市场而言,年初“开门红”的整体情况并不及预期,又再一次深陷动荡调整的资本市场浪潮中,稍事调整下又开始频繁进行人事更迭,为应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排兵布局。 今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财险市场面临处理各类案件倍增,刚刚过去的暴雨等重大赔付也不少,近期新能源车险改革新政的意见下发,也让财险赛道“好不热闹”。 相比这些,可能还有一个关键词,我们也需要格外关注,那就是险企的注册资本。 众所周知,近两年一些信托兑付问题和理财产品破净等时有发生,使得消费者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 因此,站在消费者角度,其在购买保险产品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签发这些保单的险企综合实力。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有超过双位数保司发起或正式落地了增资计划,总金额超百亿。 一般而言,险企增资主要目的不尽相同,包括提高偿付能力,满足监管要求;引入战投或财务股东,稳定业绩端经营;延展业务边界,进行业务协同,打造新增长极等等。 而在增资过程当中,我们还发现不少保司的股东已变阵,面临重新大洗牌,同时国资也非常热衷于对保险行业进行增资。 偿付能力告急,进行补充为第一要义 据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及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5%、127.8%,相较2021年末分别减少35.5%、91.9%,其中,财产险公司分别为236.5%和204.3%,人身险公司分别为186.2%和110.3%。 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后,原银保监会正式实现了对保险业审慎监管的三支柱框架进行修订与完善。其中,在保单未来盈余计入资本分级、投资资产风险因子上调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部分中小险企偿付能力已不达标,处于监管警戒
      126评论
      举报
      今年保险增资上百亿,专业养老公司更频繁,背后到底有哪些深意?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30 11:27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国华人寿续期保费同比增27%

      4月29日晚间,国华人寿控股股东天茂集团发布2023年年报。相关财务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12月31日,国华人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00.26亿元,同比增长6.88%。 2023年度,国华人寿营业收入498.00亿元,净利润出现下降,但通过长期稳健发展视角看,其业务结构优化稳步推进,价值业务发展良好,并不断向成熟险企持续迈进。 经营持续稳健 结构优化稳步推进 当前保险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经济稳步前行,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老龄化加剧,人身险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人口红利减少、资本市场波动、利率下行,人身险行业发展和盈利性面临一定不确定性。如何找准战略定位,抓住市场机遇,谋求转型与创新,是人身险公司实现长期价值增长的关键。 从年报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华人寿坚定转型发展、突出价值成长、全面提升能力、迈向成熟险企、助力共同富裕的总体业务发展思路,在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背景下取得了成效。2023年,国华人寿合计总规模保费478.31亿元,其中新单规模保费275.40亿元,续期规模保费202.91亿元;按缴费结构分,新单规模保费中趸交保费188.70亿元,期交保费86.70亿元。 通过数据来看,国华人寿经营保持稳健,业务结构优化稳步推进,并保持了良好的战略定力: 一是价值业务发展良好。2023年,国华人寿主动控制趸缴业务规模,积极推动价值业务发展,主力渠道银保渠道新单保费中长期价值类业务达成70亿元,在定价利率下调、产品切换等影响下,同比呈现增长。 二是业务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国华人寿续期保费202.91亿元,同比增长27%,占规模保费比例由去年的35%提升至42%;主力渠道银保渠道新单期缴保费近82亿元,同比增长31%。 三是新业务价值有效提升。2023年,国华人寿坚定贯彻“报行合一”,审慎制定产品策略,强化成本管控。通过持续优化业务结构,费用管控
      143评论
      举报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国华人寿续期保费同比增27%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30 11:09

      坚定长期战略 实现穿越周期增长 水井坊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9.53

      4月26日晚间,水井坊发布了2023年年报。报告期内,水井坊实现营业收入49.53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净利润12.69亿元,同比增长4.3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7.34亿元,同比增长31.98%。全年来看,公司实现营收与利润同比双增长,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此外,同期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季报显示,水井坊一季度营业收入为9.33亿元,同比增长9.38%;实现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16.82%。 从披露信息看,公司战略正在有效推进。近年来,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名酒品牌影响力凸显,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消费分级和向优势产区、高品牌力企业和高价值产品倾斜的两个趋势。受益于整体趋势,水井坊以臻酿八号等大单品为依托,承接消费分层的红利;同时整合作为名酒企业,位于名酒产区的先发优势,以高品质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于具有高品质和高品牌价值名酒的强劲需求,顺势而为,实现增长。 白酒行业专家、千里智库创始人欧阳千里认为,当下消费者对白酒的选择越来越注重品质和个性化体验。对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而言,名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像水井坊这样的名酒企业,正在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渠道突破,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变化的市场中抓住新的增长机遇。 水井坊首席市场与数字商务官周苑忻表示:“水井坊增长的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无可替代的名酒基因,其次是深受消费者认可的悠久历史,最后是市场拓展上的不懈努力。面对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创新的营销模式,并通过更具创新性的方式,向消费者讲述白酒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坚持长期战略,聚焦关键领域 助推业绩穿越周期 当前,中国白酒市场处于多元化和品质化的发展阶段,市场对高品质白酒的需求持续增长。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水井坊将资源聚焦在渠道拓展领域,不断挖掘渠道的深度与广度。 在深度方面,水井坊深入扎根核心城市,稳固基本盘
      40评论
      举报
      坚定长期战略 实现穿越周期增长 水井坊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9.53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29

      宁波银行一季度净利润70.13亿元,同比增6.29%

      4月29日晚间,宁波银行正式对外发布2024年一季报,公司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13亿元,同比增长6.29%;实现营业收入175.09亿元,同比增长5.78%;不良贷款率0.76%,资产质量继续保持业内较优水平。 2024年一季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形势,宁波银行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动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以实际行动做好“五篇大文章”,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持续推动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营收持续稳健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2024年,宁波银行继续围绕“专注主业,服务实体”的经营思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展现金融为民的使命担当,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进出口企业、民生消费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专业化”的竞争力,持续增强“数字化”的驱动力,积极推进数字中国战略在宁波银行的落地实践,秉持开放银行理念,不断丰富以“鲲鹏司库”“五管二宝”为代表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推出“波波知了”“美好生活”两大金融服务平台、推进“设备之家”平台试点,充分挖掘银行的平台优势,将银行服务与客户生产经营、生活工作场景需求深度融合,重塑银行价值链,努力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2024年一季度,宁波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13亿元,同比增长6.29%;实现营业收入175.09亿元,同比增长5.78%;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51%,较年初上升0.43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为1.00%。 各项业务协调发展,资产规模稳步上量 2024年,宁波银行继续发挥多牌照优势,各利润中心协同发展,聚焦解决客户痛点,通过“专业+科技”满足各类客户综合化的金融需求,实现盈利稳健增长。在公司本体,公司银行、零售公司、投资银行、票据业务、资产托管、金融市场、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信用卡
      136评论
      举报
      宁波银行一季度净利润70.13亿元,同比增6.29%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29

      无人机大牛股永悦科技被罚2520万!

      4月29日,永悦科技公告披露2024年4月28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编号:苏证监罚字[2024]4号)(下称事先告知书)。此前,因公司及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陈翔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陈翔立案。 经查明,永悦科技涉嫌存在以下违法事实:一、永悦科技涉嫌重大合同临时公告存在误导性陈述。二、永悦科技涉嫌未及时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和定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一)永悦科技的关联人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第四项《信披办法》第六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盐城鸿堂、山东鸿图为永悦科技案涉期间的关联人。 (二)永悦科技涉嫌未及时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2022年3月18-24日,永悦智能以预付设备款的名义向南京协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协胜)转入2645.7万元,3月18-30日南京协胜陆续将资金全部转至盐城鸿堂;2023年1月20日,永悦智能以支付首期货款的名义向山东鸿图转入985万元;2023年3月14日,永悦科技以支付设备转让款的名义向江苏微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微米)转入3000万元,江苏微米随即将资金通过江苏嘉德纺织品有限公司于3月14-15日全部转至盐城鸿堂;以上资金往来均属于《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上市公司资金往来、对外担保的监管要求》(证监会公告(2022)26号)第五条第四项规定的上市公司将资金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供给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关联方使用的情形,前述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合计6630.7万元。 其中,2022年3月18日永悦科技发生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1800万元,占公司2021年年报经审计净资产的3.36%,达到临时报告披露标准,永悦科技未及时披露,对后续发生的资金占用也未及时披露。 (三)永悦科技涉嫌定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2022年
      240评论
      举报
      无人机大牛股永悦科技被罚2520万!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29

      货币基金“狂飙” 券商系管理费最高0.9%“割韭菜”不手软

      券商系货币基金管理费高达0.9%,远远超过公募基金系。 文/每日财报 海山 货币基金正站在公募基金的前排C位。 今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投资者对货币基金追捧“太过疯狂”。仅今年前两月规模激增1.5万亿,总规模达12.78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一季度6家公募的货基规模大涨超500亿,华夏基金货基规模增长最多,涨超900亿。 基民们很清楚,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水平在2%左右,管理费率对其收益有重要影响。当前货币基金的管理费率在0.14%-0.9%,落差0.76%。 管理费率为0.9%的货币基金的管理人均为券商机构,这样的做法显然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规模“狂飙”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国内公募基金的总规模达到27.60万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长了1.57万亿元,全年实现了新的跨越。 2024年一季度这一情况变得更加“放飞”。截至2024年3月底,国内公募基金的总规模达到 29.30万亿元。 来源:基金业协会 在普惠金融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货币市场基金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最大的公募基金类别。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底货币基金规模为11.55万亿元。2024年2月底这一数据达到了12.78万亿元。换句话说,在短短3个月时间,货币基金竟然“狂飙”了1.18万亿元。 这一增长趋势背后,也反映出投资者对货币基金的旺盛需求。在一季度有6家公募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规模在同期大幅增长超过500亿,其中华夏基金的货币基金规模增长最为显著,超过900亿。 其实,这一轮货币基金爆发式增量是从2022年开始的。近日中基协发布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23)》显示,2022年公募基金呈资金净流入状态,净流入资金量约为前一年的53%,其中非货币市场基金净流入金额下降了74%。令人惊讶的是,货币市场基金流动金额绝对值却达到了前
      126评论
      举报
      货币基金“狂飙” 券商系管理费最高0.9%“割韭菜”不手软
    • 每日财报每日财报
      ·04-29

      渤海银行:稳健有余成长不足

      在业绩承压之下两年未向股东分红,导致本轮银行股在二级市场争相斗艳时,渤海银行未能跟上。 文|每日财报 Adam 渤海银行2020年上市以来,营业收入已经连续三年下滑,在核心业务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利润也连续两年下降,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过份注重风险管理而错失成长性并不可取。 传统业务失速,营收三连降 2023年,渤海银行营业收入249.97亿元,同比减少5.55%,自2020年上市以来实现三连降,尽管降速相比2022年的11.54%有所收窄,但传统业务的失速以及非息业务的持续性仍令人担忧。 从大类业务上看,“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22.15%至176.46亿元,“非息净收入”同比大幅增长93.6%至73.51亿元,此消彼长之下非息业务占比提升15.06个百分点至29.41%。 从整体上看,尽管渤海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在扩张,但向核心业务的转换效率却不足:2023年,其总负债为16183.31亿元,同比增长4.44%,略高出总资产增速0.02个百分点;付息负债平均余额为15728.89亿元,同比增长6.49%,增速高出生息资产3.83个百分点;而核心的“存贷”业务中,“吸收存款”同比增长9.8%但“贷款及垫款”同比不增反降3%,两项增速差高达12.8%。显著的越靠近核心存贷业务的增速(负债增速高于资产增速)差越大,表明核心业务增长乏力,边际贡献有待提升。 从大类业务上看:(1)“利息净收入”业务营收176.46亿元,同比减少22.15%,一方面受规模不经济影响下导致计息负债支出高于生息资产的利息收入增量,减少利息净收入19.35亿元;另一方面则因LPR下调以及内部存贷结构的变化导致减少利息收入30.87亿元。(2)“非利息净收入”业务贡献73.51亿元,同比增长93.6%,其中“代理业务手续费”同比增长121.86%至30.44亿元拉动“手
      225评论
      举报
      渤海银行:稳健有余成长不足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