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潮IC

一同见证“芯”潮澎湃。

IP属地:未知
    • 芯潮IC芯潮IC
      ·04-23

      裁员、撤离、转移,芯片大厂在害怕什么?

      近日,芯潮《10000家芯片公司“死于”2023》一时成为网络热文,赤裸裸地揭露了半导体行业的残酷现实——“每天有30家公司消失,芯片暴富梦碎。” 半导体行业的寒气,无情涌向国内的芯片初创公司们。一个个冒进与热衷的“故事”,为中国芯片产业洗牌埋下了伏笔。 行业泡沫逐渐破碎,一堆小企业倒下了。 而另一边,半导体市场又在经历新的“风暴”,那些曾在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赚得盆满钵满的国际大厂,如今在行业的风云涌动下,裁员、清算、转身离去。 “蒙眼狂奔”的中国半导体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阵痛。 国外大厂,不约而同“搬离”中国 01 SK海力士:重组中国区业务 据报道,韩国半导体巨头之一SK海力士正在重组中国区业务,计划关闭其在上海的子公司,该子公司成立于2006年。 根据SK海力士发布的2023年审计报告,去年四季度以来该公司一直在清算其上海子公司,并计划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其半导体制造工厂所在的无锡。 据悉,目前无锡的生产和销售公司已经成为SK海力士在中国的核心业务,上海公司的销售额持续下降。 据知情者表示,由于上海和无锡的地理位置相近,而且公司在中国区的业务中心已转移到无锡,因此 SK海力士决定清算上海销售公司,以提高运营效率。此外,SK海力士希望通过对重要性相对较低的销售公司进行先期重组,以降低业务风险。 此外,过去两年存储行业的持续低迷给SK海力士造成了不小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存储厂商也在不断发力蚕食其份额,众多因素导致其亏损增加。 02 设备大厂Lam Research考虑搬迁到越南 前不久,越南总理会见了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泛林集团(Lam Research),敦促其投资 10 亿美元用于本地生产。Lam Research正在考虑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警告其中国业务将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打击。 2023 年,中国市场占Lam Research收入的26%,低于2022年的31%。
      575评论
      举报
      裁员、撤离、转移,芯片大厂在害怕什么?
    • 芯潮IC芯潮IC
      ·04-21

      10000家芯片公司“死于”2023

      作者 | 王艺可 来源 | 芯潮IC原创 春江水暖鸭先知,猎头最能体会到半导体行业的寒气。 赵橙是一名资深的半导体行业猎头,她说自己正在寻找新的就业方向,“我和芯片公司一起消失了,今年已经离开芯片行业。” 赵橙的朋友圈已大半年没更新过芯片行业动态,最新一条是心理咨询相关内容。她的离场,可以部分反映芯片行业的真实情况。 过去一年,不少芯片企业负面消息满天飞,裁员、解散消息不断,更有不少破产清算的企业在无人的角落悄悄消失——钛媒体援引企查查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已经有1.09万家芯片相关企业工商注销、吊销,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近30家芯片企业消失。然而,海水的另一半是火焰,反观新注册的芯片相关企业,2023年共有6.57万家,同比增加9.5%。 旧的公司离场,新的项目纷至沓来,这个产业的“新陈代谢”从未停歇。 每天近30家芯片企业消失 裁员、倒闭、清算与融资、上市、独角兽等词语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的说法,2023年,中国有3243家芯片设计公司(许多公司部分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措施),其中一半以上的公司年收入不到1000万元人民币。如果这些公司没有造血能力,恐怕很难熬过这个寒冬。 时间往回倒拨,过去数年,初创芯片公司在资本和政策带动下,成群结队注册公司、组建团队,几轮融资后就变成了现象级独角兽公司。 “那些画大饼,5年内规划上市,并没有国际芯片大厂工作背景的海归博士,成为投资人争抢的对象。”三伍微创始人钟林这样回顾国产芯片公司“扎堆诞生”的现象。 钟林是一位射频芯片领域创业者,多次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出行业风险提示,“很多投资人都是不懂芯片的,他们借用互联网投资逻辑和半导体创业画像去选择投资项目。” 部分投资人的冒进和热衷“讲故事”的惯性,为中国芯片产业洗牌埋下了伏笔。 如果投资人拉海归博士入局还算
      235评论
      举报
      10000家芯片公司“死于”2023
    • 芯潮IC芯潮IC
      ·04-07

      融了170 亿,芯片独角兽流血IPO

      文 I 王艺可 报道 I 芯潮 IC 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Horizon Robotics地平线(下称“地平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建投为其联席保荐人。 地平线似乎十分焦灼于自身的处境,在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行业,通用芯片厂商英伟达依然是王者姿态,地平线在试图冲击英伟达的过程中,更要面对来自车企加速自研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的围猎。 从2015年成立至今,地平线在无数的“dirty work”中,有超过 30 家中国车企成为了量产客户。同时,地平线也是芯片领域耀眼的独角兽企业——自成立以来,地平线已进行了 11 轮 15 次融资,投资方既包括上汽集团、广汽资本、长城汽车、东风资产、比亚迪、一汽集团、奇瑞汽车等车企资本,也包括红杉中国、高瓴、中金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英特尔、SK Hynix、宁德时代、立讯精密等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地平线是近年来自动驾驶赛道的超级独角兽企业,融资额达到 170 亿。 可是,地平线常年巨额的研发投入,却依旧未能实现盈利,这也成为了这家明星公司的重大挑战之一。那么,地平线究竟如何拨开迷雾?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地平线的护城河有多深? 01  南大学霸的芯片独角兽,估值620亿 从科学家到商人,余凯如何完成蜕变? 科学家出身的余凯履历足够耀眼。余凯曾就读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后,余凯的学术之路一路顺畅,曾任职于美国 NEC 硅谷实验室(国际深度学习研究的重镇),后来在百度牵头成立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他是国际著名机器学习专家,也是中国深度学习技术主要推动者。 2015年,余凯做了一个令学术圈和创业圈意外的决定。他意识到,人工智能真正要发生革命性的力量,撬动它的点不在软件,而在新的处理器架构。于
      403评论
      举报
      融了170 亿,芯片独角兽流血IPO
    • 芯潮IC芯潮IC
      ·02-23

      直冲2万亿,谁能挡住英伟达?

      文 | 王艺可 报道 | 芯潮IC 老黄不负众望,实现了四连胜。   2月22日,英伟达公布了2024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Q4季度实现营收 221 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净利润122.85亿美元,同比增长769%,关键指标均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同时,2024财年全年营收为60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净利润为297.60亿美元,同比增长581%。   在这之前,英伟达三季度业绩十分亮眼,营收均超出分析师预期10% 至 20%。与业绩一同起飞的还有股价。自从AI浪潮兴起,英伟达股价节节攀升,市值已经站上了历史最高位。   昨晚,英伟达市值单日市值飙升2770亿美金,先后超过亚马逊、谷歌,达到接近2万亿美金,成为美股第三、全球第四大公司。一夜涨出2770亿美金有多夸张?就‍‍是一夜涨出一个阿里巴巴 百度 京东。 因此在Q4财报发布之前,很多人认为英伟达应该是走到了顶峰。有分析师警告:将于当地时间周三公布的英伟达业绩报告可能会给美股涨势“踩刹车”。最终,英伟达用扎实的成绩单再一次狠狠“打脸”市场。   但市场的担忧也有一定道理。作为科技板块乃至整个美国股市的主线,英伟达贡献了纳斯达克100指数今年三分之一的涨幅,高盛集团的分析师将其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股票”。而英伟达看似一路高歌,但也危机四伏。中国市场的变动、Meta、特斯拉、Alphabet和亚马逊等大型科技公司正加入芯片大战,这可能会对英伟达未来的需求带来压力。压力与希望并存,英伟达将会如何应对?   手持“数据中心”金铲子,英伟达赚翻了   三个月赚了221亿美元(约合1,589.4亿人民币),谁是英伟达的现金奶牛?   数据显示,销售额其中的大部分都来自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其中大部分是炙手可热的 H100 系列,数据中
      663评论
      举报
      直冲2万亿,谁能挡住英伟达?
    • 芯潮IC芯潮IC
      ·02-09

      读财报解趋势|工业芯片起飞滤镜碎了,汽车芯片也不香了?

      文 | 十巷 报道 | 芯潮IC 当熬过充满挑战的2023年,在业界期待行业复苏的期望声中,2024年半导体的发展前景似乎仍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一系列芯片企业发布的财报中能看到,行业形成了较强的“马太效应”,少有的几个与AI密切相关的公司明显走强,而另一些则由于半导体复苏程度有限并未达到预期。   尤其是作为半导体产业“压舱石”之一的模拟芯片赛道,依然表现乏力。   众所周知,模拟芯片在半导体市场向来以“稳定”著称。哪怕是在近两年来的市场下行周期中,大多企业都叫苦不迭,模拟芯片厂商反而营收大增,TI在2022年的营收首次突破了200亿美元;ADI也连续7个季度营收创下记录,成为其史上最赚钱的年份...,都充分展现出模拟芯片的韧性。   然而,模拟大厂德州仪器(TI)和意法半导体(ST)两大行业巨头近期相继发布最新财报,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和行业预警给整个产业的前景蒙上了新的阴霾。 01 德州仪器:十多年来最大降幅 据财报披露,德州仪器2023财年第四季度营收为40.8亿美元,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13%;净利润为13.7亿美元,同比下滑30%,均低于分析师预期。 从全年业绩来看,德州仪器2023年销售额也下降了13%,这是该公司十多年来最大的降幅,各个业务部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以Q4季度为例,德州仪器模拟业务收入为31.2亿美元,同比下降12.31%/环比-6.9%;嵌入式处理业务收入为7.52亿美元,同比下降10.16%/环比-15.5%;其它业务同比减少25.45%至2.05亿美元,环比下降29.1%。 德州仪器CEO Haviv Ilan在声明中表示:“汽车市场因客户去库存导致3年多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工业、个人电子领域发货量远低于需求,23Q4和24Q1取消订单数量较多,客户正在调整库存水平。”
      591评论
      举报
      读财报解趋势|工业芯片起飞滤镜碎了,汽车芯片也不香了?
    • 芯潮IC芯潮IC
      ·2023-11-09

      天价H100流入黑市

      文 I 辰壹 出品 I 芯潮 IC 去年10月份以来,有人开始在垂直社群中喊话出售面临美国出口管制的英伟达高端芯片,声称A100、H100等都有办法搞到。 “少量H100芯片,有需要的私我。” “有没有需要英伟达GPU A100,80G的?原厂原装,9片一箱。” 图片 芯片社群中有人喊话出售英伟达芯片 这些人往往备注直接——“英伟达芯片货源”,不论是八九十人的小群还是几百人的大群,他们都会冒个泡,不少芯片行业群中都收到了类似的消息。 按照这些卖家的说法,可以提供现货,但无法稳定供应量,期货一般8-14周交付,“40%定金,货到验货付尾款交付。”总会有人接茬问问价格、货源,能拿多少片,但成交与否不得而知,更多人只是观望。 知情人士称,这些卖家大多来自南方,拿货渠道隐秘,能把货从海外送到大陆的指定地点,但并不包售后。行业社群之外,拼多多、小红书甚至是闲鱼等平台上,也偶有“货源”出现。 今年10月17日,美国更新出口管制条例后,英伟达A800、H800、L40S等更多芯片面临禁售,地下市场的“尖儿货”开始洗牌,这些隐秘的卖家又开始在社交、电商平台现身,以二手的形式转售被禁的先进芯片。 “整机现货,欲购从速”。4万、13万、25万......不断变动并走高的价格,也引发从业者调侃:大概这是自去年10月禁售以来,我离天价芯片最近的一次。 01 A100 电商平台一搜就有 去年10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条例,限制算力上限为4800以及带宽上限600 GB/s的AI芯片向中国出口,英伟达A100面临禁售,彼时正值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高峰时期。 A100是基于Ampere架构的GPU计算加速器,专为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设计,拥有高达 6912 个 CUDA 核心和 40GB 的高速 HBM2 显存,是目前最强大的数据中心GPU之一。 Lam
      9,563评论
      举报
      天价H100流入黑市
    • 芯潮IC芯潮IC
      ·2023-10-26

      老钱香港,重走芯江湖

      “芯”原创——NO.42 文 I 王艺可 报道 I 芯潮 IC 香港要大力发展半导体了。 最近一则消息引起不少人注意——据中新社、香港科技园公司官方,香港科技园公司与微电子企业杰平方半导体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香港科学园设立以第三代半导体为主的全球研发中心,并投资开设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家碳化硅 8 英寸先进垂直整合晶圆厂。 杰平方董事长俎永熙介绍,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公司在香港正式启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8英寸先进垂直整合晶圆厂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约69亿港元,计划到2028年年产24万片碳化硅晶圆,带动年产值超过110亿港元,并创造超过700个本地和国际专业人才来港的就业岗位。 谈到香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金融中心、购物天堂以及国际化的大都市等。那么,寸土寸金的香港建设晶圆厂背后的谋划是什么?目前,全世界关于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都处于初步阶段,香港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成功几率有多大?借助内地的庞大市场,香港能否如愿发展半导体产业? 01 一段神秘的香港造芯史 当探寻中国香港造芯的原因时,竟意外发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中国香港芯片产业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年代,起步甚至比韩国和中国台湾要早很多。那个时期正值中国香港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与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并称“亚洲四小龙”。 与此同时,美国半导体公司为了压缩成本,正在寻找人力成本低、税收优惠大的地方。有的半导体公司开始搬到缅因州和新墨西哥州,而仙童半导体是第一个将生产线放到亚洲的美国半导体企业,因在日本碰了壁,则将目光放在了发展还不错的中国香港。 此时尚处在仙童的诺伊斯曾投资了香港一家小型无线电公司,所以仙童的制造主管查尔斯·斯波克(Charles Sporck)前去考察。转了一圈,他们发现中国香港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无工会组织、受过西方教育的技术人员、优质的工程学校,以及税收优惠和其他政府补贴,
      822评论
      举报
      老钱香港,重走芯江湖
    • 芯潮IC芯潮IC
      ·2023-09-26

      “围猎”英伟达H100 

      作者 | 十巷 ; 报道 | 芯潮IC  近段时间以来,以ChatGPT为首的生成式AI席卷全球,技术升级带来的生产力巨大提升,也正在对各个产业带来革命性改变,甚至产业逻辑也需要被重估。 而AI浪潮背后的“卖铲人”,英伟达一举迈入了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英伟达最近一个财季的业绩数据同样令人吃惊。财报数据显示,英伟达第二财季收入为135.07亿美元,创下纪录新高,这使分析师给出的110.4亿美元预期显得极为保守。 英伟达2023财年Q2营收数据 整体来看,英伟达的业务规模基本达到去年同期的两倍,这几乎完全要归功于市场对其AI芯片的旺盛需求,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打造生成式AI服务的科技巨头们都在疯狂抢购这些AI芯片。 市场研究公司Omdia近日发布报告称,预计英伟达二季度用于AI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的H100 GPU的出货量超过了900吨。并且预计其在未来几个季度的GPU销量将大致相同,因此英伟达今年将销售约3600 吨重的H100 GPU。 并且还不止这些,还有H800,以及上一代的A100、A800等GPU产品。因此,可以预计,随着英伟达从生成式AI热潮中获利,未来一年的出货量将会加快。 据行业内部消息透露,2023年英伟达H100的产量早已销售一空,现在交钱订购,至少要到2024年中才能拿到货。 谁将获得多少A100、H100 GPU,以及何时获得,都是硅谷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英伟达最大的客户们似乎也认可这一点。微软、亚马逊、谷歌和Meta等国际巨头最近发布截至6月的财季的财报时都暗示,它们有强烈意向继续在生成式AI能力上投入资金,尽管在其他领域的资本投资放缓。 AI教父Sam Altman就曾自曝,GPU已经告急,希望用ChatGPT的用户能少一点。Sam表示,受GPU限制,OpenAI已经推迟了多项短期计划。 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的科技巨头百度、腾讯、
      9,031评论
      举报
      “围猎”英伟达H100 
    • 芯潮IC芯潮IC
      ·2023-09-15

      今年最大IPO诞生,市值4700亿:孙正义松了一口气

      作者 | 王艺可 报道 | 芯潮IC 这是一个全球瞩目的IPO。 昨晚(北京时间9月14日),日本软银集团旗下英国半导体设计公司Arm控股(Arm Holdings)正式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挂牌交易,发行价为51.00美元/股。截至首日收盘,Arm股价上涨24.69%,报63.59美元,上市首日收盘市值为652.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4700亿) “今天,在美国纽约以及Arm全球各地的办公室,我们正在庆祝Arm上市,迈入构建计算未来的新篇章。”Arm首席执行官Rene Haas说道,“在过去33年的公司历程中,Arm的员工、合作伙伴和整个生态系统共同携手推动了Arm计算平台的发展,在此向各位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此,今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诞生了。同时,Arm也成为了科技史上第三大IPO,仅次于2014年阿里巴巴250亿美元的IPO,以及2012年Meta Platforms Inc.(脸书母公司)160亿美元的IPO。 但作为Arm上市背后的掌舵人,软银CEO孙正义缺席了敲钟仪式,耐人寻味。 对孙正义来说,Arm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时间倒回2016年,当时的孙正义正痴迷于“大开大合”扫货模式,不惜花费320亿美元将Arm收入囊中。随后几年,风投市场瞬息万变,软银持有资产接连出现问题,孙正义也渐渐跌落神坛。 2022年底,孙正义正式告别风投,并表示:“现在这个阶段,把Arm的事情弄好,已经是他能为软银做出的最大贡献了。”或许这也是孙正义人生最后一次豪赌。这一次他将筹码全部压在Arm身上,一如之前他所有赌对的投资一样。 如今,Arm顺利上市后,未来能撑着东风顺势起飞吗?Arm是否会成为孙正义的“第二个阿里巴巴”?经历商海沉浮40余载的孙正义,会不会重返充满神话的风投舞台?……太多疑问需要解答,剩下的只能交给时间。 Arm成为今年最大IPO,市值4700亿 位于英国剑桥,
      1,173评论
      举报
      今年最大IPO诞生,市值4700亿:孙正义松了一口气
    • 芯潮IC芯潮IC
      ·2023-09-01

      3年拿不出新产品,投资人要撤了

      工业软件须警惕“劣币驱逐良币”。 文 I 王艺可 报道 I 芯潮 IC 曾经热钱汹涌的工业软件怎么了? 市场有着几则消息——某EDA公司正在积极筹备融资事宜,但估值太高难以找到合适投资方。另一位华南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在谈起自己连续几轮重仓的软件公司的时候,面露难色地说道:“这家公司先不提了。” 而在几年前,原本毫无存在感的工业软件行业算得上炙手可热,中国工业软件相关企业注册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我国工业软件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速较快,由2018年的8.5万家增至2021年的19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30.8%。截至2022年,我国新增工业软件企业22.6万家。 同时,各路顶级投资人也涌向这里——2019-2021年中国工业软件领域的投融资案例数量呈逐年增多态势;2021年工业软件投资金额超500万的投融资事件为35起,比上年增加13起,其中投资事件主要集中在EDA、CAD等领域;2022年我国工业软件领域发生的融资交易为161笔,融资披露金额约为157.9亿元人民币。 但工业软件具有“工业”的特性,是一个慢慢成长起来的赛道,这与投资人的短期逐利相悖,注定会出现一定矛盾。“投资人得不到预期成绩,自然会有回撤的现象,这个时候才是考验企业真正实力的时候。” 当行业泡沫开始破裂的时候,靠水晶球谋生的人注定要吃碎在地上的玻璃,而脚踏实地的人注定会穿越周期越走越远。 01 国产化任重道远 在这波资本热潮下,我国工业软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当前工业软件行业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 《2021年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显示,国产工业软件占国内市场份额仅约为6%。同时在研发设计软件、生产管理类软件、平台及工业App等细分领域仍存在不足,国内市场规模有较大提升空间。 具体来看,中国的CAD/CAE等软件产业架构依然未建立起来,老牌EDA企业
      1,468评论
      举报
      3年拿不出新产品,投资人要撤了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