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收入也能疯狂?盛禾生物真的能在港交所翻起浪花?

未商业化,且频频出现企业冲刺IPO的行业中,一定少不了医药领域的身影。

尤其是,2018年4月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后,港交所也由此成为众多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高地”。

6年过去,港交所中通过这条18A规则也诞生不少生物医药科技上市企业。据联交所官网数据,截至2023年6月12日,共有58家企业通过18A规则成功上市,这些企业分布于制药、医疗器械、眼科、CXO等领域。

其中更是有已成为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的百济神州、年度营收达62亿元的信达生物通过这一规则完成上市融资后,并随后摘“B”成功,转为普通上市企业。

而近日,来自浙江湖州,成立于2018年的生物制药公司盛禾生物也同样依据这一规则开始上市首发了。

根据5月16日发布的公司公告,盛禾生物-B(02898.HK)将于5月16日至5月21日招股,拟全球发售股份3415.18万股,其中90%为国际发售、10%为公开发售,发售价每股13.50港元,每手200股,预计5月24日上市。

据公开资料显示,盛禾生物是次IPO,在2023年引入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倚锋资本后,得以达到上述第18A章的要求,即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以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据悉,2023年倚锋资本以2.1亿元收购了盛禾生物14.89%股份,该笔融资完成后,盛禾生物估值达到14.1亿元,折合约15.3亿港元,刚好符合要求。

而财务数据来看,盛禾生物没有营业收入来源,商品均为实现商业化。财报显示,其在2022年、2023年分别实现收入1379.50万元、2100.50万元,这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以及获得融资后银行存款产生的利息。

其中,运营资金方面,截至2024年2月底,盛禾生物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2亿元。按照其在2022年、2023年分别投入的5317.10万元、4304.10万元研发开支,以及2023年给予创始人张峰以股份支付的2932.5万薪酬来看,也是符合“第18A章”要求的。

事实上,考虑到公司本身要具备成长潜力,依据《主板上市规则》中的第18A章,申请公司还要求要最少有一只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开发流程(如:完成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分类为第一期临床试验)。

据招股说明显示,盛禾生物正在开发的9个管线中,有6个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三个属于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包括两个抗体细胞因子和一个ADCC增强抗体。

其中这三个处于候选中的核心产品之一,IAH0968-ADCC增强型抗HER2抗体是一种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增强型单克隆抗体(mAb)。已于2022年9月取得国家药监局IND批准,并于2024年1月进入结直肠癌(CRC)的IIb/III期临床试验,以及胆道癌(BTC)II期临床试验。其预期该产品研发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CRC的IIb期试验,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BTC的II期临床试验。

此外,其抗体细胞因子IAP0971、IAE0972、IBB0979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的也分别从中国和美国的监管部门获得批准。其中IAP0971及IAE0972均已完成针对晚期实体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CRC)的I期临床试验。

据其引援的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这三种候选产品是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然而尽管如此,盛禾生物于2023年下半年首次提交的IPO申请同样以失败告终,此次虽然首发成功,但未来发展如何还是需要其依据其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以及上市后的反馈。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每一次选择这样一类尚处于商业化前夕的医药科技企业时,都无意于进行了一场生产周期甚久的“押宝”项目,毕竟并非每家生物科技企业都能成长为下一个“百济神州”。

据悉,其此次IPO募资的净额约3.916亿港元,而这部分资金按按计划将都用于三大核心候选产品的临床实验,或将加速其产品商业化进程。其中,28.1%将用于IAH0968正在进行及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35.8%将用于IAP0971正在进行及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36.0%将用于IAE0972正在进行及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