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财经

关注VC/PE、美股、港股、A股。

IP属地:未知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14:13

      董事长任职超期,“优等生”宁波银行也有“瑕疵”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宁波银行(002142)$ 尽管2023年银行业压力山大,市场利率下行、LPR 重定价、存量按揭调价等接踵而至,但宁波银行去年整体业绩表现依旧相当出色。 据财报显示,2023年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15.85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5.35亿元,同比增长10.66%。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宁波银行上市以来连续16年的“双增长”。 截至2023年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0.76%,连续16年来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在A股上市银行中位居第一梯队。此外,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颁布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宁波银行再度上榜,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就是这么一家实力不容小觑的优等生,在资本市场却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可。 据Wind显示,2023年全年宁波银行股价跌幅高达37%,在A股42家银行股中跌幅最大。此前更是引致浙商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诸多券商“恐慌”,虽然仍维持“买入”或“强烈推荐”评级,但却将最高目标价下调两位数以上。 究其原因,表现在宁波银行财报背后的隐忧属实不小,首当其冲的就属增长承压,其次个人消费信贷来势汹汹,资本充足率创新低更是不容忽视,2024年一季度降至14.26%,创近五年同期最低。同时宁波银行及旗下宁银消金多次被监管处罚,合规风险暴露。 先是市值被江苏银行超越,沦为城商行老二,后是被A50剔除出成分股,宁波银行输在了哪里? 01 营收增速创下上市17年以来新低,“病症”或在于息差收窄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2007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目前已实现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和跨区域经营三大发展战略。截至2023年底,宁波银行下辖491分支机构(不含
      31评论
      举报
      董事长任职超期,“优等生”宁波银行也有“瑕疵”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7 23:20

      营收下滑,不良率连续两年超50%,战伟宏治下华澳信托挑战重重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随着年报的发布,这家民营系信托背后的“巨雷”再也遮不住了。 据华澳信托近期发布的年报显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035万元,同比下滑53.95%;实现利润总额-4.03亿元,实现净利润-4.3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华澳信托继2022年亏损9.67亿元后的连续第二年大额亏损。 营收的下滑与华澳信托业务“停滞”密切相关。据财报显示,2023年华澳信托有13个信托项目清算结束,但未有新增信托项目。 但最令市场震惊的,还要属华澳信托惊人的坏账。2022年,华澳信托自营不良资产高达52.27亿元,2023年末进一步增至52.3亿元,同时华澳信托自营资产不良率也高达55.34%,已连续两年超过50%。这个数据,在整个金融行业也算是高的了。 而之所以华澳信托的不良率突然暴增,源于其信托资产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在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整体经营艰难、融资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华澳信托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华澳信托深知自身所处的风险,曾在2022年年报中明确表示,“面对房地产暴雷引发的行业困境,公司积极应对,根据不同风险主体的具体特征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化解方式,包括现金清收、诉讼保全、抵押物处置、补充增信、资产转让、非标转标等”,但经过一年时间的检验,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华澳信托极高的不良率背后也涉及诸多诉讼案件。据天眼查显示,截至5月16日,华澳信托相关司法案件有714条信息,其中被列为被告的司法案件信息有375条。此前更有投资者起诉华澳信托产品暴雷。 压力重重下,华澳信托新任董事长战伟宏接过担子。2023年11月,华澳信托第四届董事会2023年第五次临时会议同意选举战伟宏为新任董事长。 01 自营贷款本息已全部逾期,不良率连续两年高达50%以上 公开资料显示,华澳信托是由北京融达投资和重庆财信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于1992
      20评论
      举报
      营收下滑,不良率连续两年超50%,战伟宏治下华澳信托挑战重重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7 23:19

      长城基金谭小兵换手率高达1127%,重仓九州医药引基民质疑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投资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以及“捕获景气产业的阿尔法,力争赚产业发展和公司业绩增长的钱。”,这是长城基金谭小兵经常挂在嘴边的语句。她认为,产业景气度提升的趋势性机会,往往伴随着估值和业绩的双升,更易带来戴维斯双击效应。 这些语句看着极为高大上,一般人都会认为,谭经理一定是知行合一的高级基金经理,毕竟基金投资需要通过与产业专家和上市公司的大量调研和交流,不断提升产业认知;通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找到盈利质量能够持续提升的上市公司;在估值相对合理区间买入,静待市场的长期价值发现。 谭经理也是业内为数不多的医药行业出身的女性基金经理,求学阶段,谭小兵分别系统学习了制药工程与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先在联邦制药工作1年,后转向证券行业,从行业研究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基金经理。然而,近期笔者翻看谭经理旗下基金业绩却是另一番景象。 01 重仓押注九州医药致基金亏损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谭小兵女曾就职于联邦制药(成都)有限公司(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东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10月至2014年2月)。2014年2月加入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兼投资经理,历任行业研究员、“长城安心回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助理。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5月14日) 自2016年2月至今任长城医疗保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至今累计任职长达8年又104天,管理基金资总规模27.82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109.98%。目前谭小兵正管理着6只基金产品,但近年来这6只基金业绩并不理想。除了近3月来旗下基金有所回正外,其他周期都出现大幅亏损,其中近2年来6只基金都出现20%左右的跌幅,一些基金跌幅达30%。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5月14日
      46评论
      举报
      长城基金谭小兵换手率高达1127%,重仓九州医药引基民质疑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7 04:04

      营利双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文|飞雪 来源|博望财经 $深康佳A(000016)$ 日前,康佳(股票名称:深康佳A;简称:康佳)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其2023年年度营收为178.5亿元,同比减少39.71%;归母净利亏损21.64亿元,同比下降47.15%;扣非归母净利同比减少9.38%至-29.14亿元。 图源:深康佳A-2023年年度报告 而此后不久公布的康佳2024年一季报则显示,其该季营收为24.63 亿元,同比下降 46.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5.1亿元,同比下降434.49%,上年同期为盈利1.53 亿元。 当年中国家电产业的佼佼者、彩电龙头康佳,缘何短短数年走到如今这般营、利双双连年暴跌骤降的“尴尬境地”?其财报之中,到底还隐藏着怎样的“细思极恐”般的数据?在公司战略、管理决策以及具体的业务层面,康佳又因何困在了“盲目扩张”的“恶性循环”里,以至于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接下来,康佳提出的“自救”策略,到底是其盲目扩张野心的真正“收敛”,还是既有的行业长期主义市场里仍留给“迷途知返者”唾手可得的且足改变其财务状况及企业困境的“灵丹妙药”? 01 引深交所发问询函 康佳财务状况到底有多少个“细思极恐”? 细究康佳交出的2023成绩单,结合其过往几年的主要财务指标,有几组数据可谓“触目惊心”,甚至颇为“令人不解”。 也难怪,就在4月22日,深交所向康佳集团下发问询函,要求就其年报相关问题说明情况。 图源:深交所 梳理可知,至少以下几组财务指标,无不说明康佳“病了”: 其一,营收上,尽管2023年康佳宣布将回归主业,倡导长期价值,在“一轴两轮三驱动”的新战略框架下实现转型。但年度营收则不仅暴降39.7%,而且可以用营收萎缩或缩水过半来看待。毕竟,2023年的178.49亿元营收,
      178评论
      举报
      营利双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7 04:04

      地产贷款不良率大幅上涨,杨秀明能带领重庆银行走出困境吗?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重庆银行(601963)$ $重庆银行(01963)$ 重庆银行终于还是“兜”不住了。 市场都知道重庆银行不良率高,但到底是多大程度,似乎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以重庆银行最新年报来看,截至2023年底,重庆银行不良贷款率1.34%,不良贷款余额52.1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6亿元。 其中,重庆银行的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不良率更是奇高。 截至2023年末,重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规模为6.20亿元,较2022年末上涨近4%;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6.48%,较2022年末上涨0.6个百分点,在A股城商行中位列前端。更令人惊讶的是,2016年至2023年末,重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规模由0.35亿元增至6.20亿元,大幅上涨近17倍;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从0.2%增至6.48%,大幅上涨逾31倍。 再来看金融业,截至2023年末,重庆银行金融业贷款金额为8.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金额就达到了1.48亿元,不良贷款率更是高达17.19%。重庆银行这一不良率数据,是招商银行的59.28倍、农业银行的132.23倍、中国银行的859.5倍,“荣登”行业第一。 “纸是包不住火的”,如此庞大的不良规模,最终迫使重庆银行低价甩卖。 上月,据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披露,贵阳荣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债权转让挂牌转让,转让方为温州市财务开发有限公司,转让底价为4750万元,信息披露起止时间为2024年4月25日至2024年4月30日。据悉,上述不良债权卖方就是重庆银行,近5.4亿元不良债权涉及本金近2.5亿元,累计欠息近2.88亿元,该房企旗下主要项目就是“尚善·御景”。 这引来无数吃瓜
      68评论
      举报
      地产贷款不良率大幅上涨,杨秀明能带领重庆银行走出困境吗?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4

      业绩断崖下滑,被王健林抛售的百年人寿能实现“自救”吗?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资金链承压的王健林,最终还是选择“断臂求生”。 曾经的豪言壮语,“我对金融集团有很大期许,认为万达未来价值最大的就是这一板块”,在这一刻化为泡沫。 作为王健林口中未来价值最大的板块,百年人寿却在此时被抛弃。 5月8日,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大连监管局披露的两则批复显示,同意百年人寿变更股东和注册资本。据悉,百年人寿增加注册资本1.1亿元,由77.948亿元变更为79.048亿元。 同时,王健林旗下的大连融达将持有的百年人寿8亿股股份转让给大连金运。值得一提的是,大连金运受让百年人寿8亿股股份后,持股比例达到11.55%,超过大连万达的11.39%。 公开资料显示,大连金运是市级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和管理的专业化平台,2022年8月18日正式揭牌。这意味着,大连万达正式失去百年人寿第一大股东席位,退居第二大股东。 作为东北地区首家中资寿险法人机构,百年人寿近几年过得何止惨淡,董事长职位空缺3年,业绩遭遇“滑铁卢”,风险综合评级下降,甚至被王健林视为“包袱”,频频套现也均无补于事。 01 已资不抵债,被列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据悉,百年人寿成立于2009年6月,由大连万达、东方资管等16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在十余年的发展中,百年人寿采取多元化销售发展策略,陆续建立并行发展个险、银行保险、创新销售、电话销售、顾问行销等业务渠道,互联网金融和健康管理服务多领域创新发展,目前已在全国开设21家省级分公司,累计拥有各级分支机构390余家,全国主要省市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 作为东北地区首家中资寿险法人机构,百年人寿此前持续盈利。2015年至2021年,百年人寿的净利润分别为0.32亿元、2.07亿元、3.51亿元、6.97亿元、2.23亿元、8.02亿元和5.88亿元。 但好景不长,2022年百年人寿业绩遭遇“滑铁卢”,净亏损高达27.1亿元。其中,
      58评论
      举报
      业绩断崖下滑,被王健林抛售的百年人寿能实现“自救”吗?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4

      海富通风控失灵?范庭芳旗下碳中和基金跌超54%

      图片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近日有消息称,海富通基金董事长杨仓兵即将退休离任,海通证券总经理李军或兼任海富通基金董事长。同时,海通证券党群工作部副书记曹礼平将担任海富通基金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海富通基金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尚无相关公告。杨仓兵的从业资格证书仍然登记在海富通基金,一切正常。 随着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公募基金公司成为了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中,仍存在机构经营理念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有偏差、行业功能发挥不充分,基金经理合规意识和水平不高等问题,这其中就有海富通旗下基金经理范庭芳的业绩并不理想。 01 范庭芳旗下碳中和基金业绩跌超54% 值得关注的是,范庭芳在2020年前后一战成名,也正值基金大年,各大基金公司都推出自己的顶流基金经理,张坤、葛兰、蔡嵩松也都因此受益。彼时海富通基金也为范庭芳接连发行了3只基金产品。2020年12月与基金经理黄峰共同发行了海富通成长价值混合,2021年9月发行了海富通碳中和混合,2021年12月发行了海富通成长领航混合。 也是凭借着3只基金的发行,范庭芳的管理规模水涨船高,在2021年末管理规模达到65.16亿元的高峰时刻。不过,尽管3只基金使得范庭范管理规模大增,但是这3只产品在范庭范管理下的业绩却不理想。基金业绩不理想,基金规模也会相继下降,截至目前基金管理规模24.20亿元。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5月10日) 我们先看看海富通碳中和混合A基金业绩,该基金成立至今一直是范庭芳单独管理,但其任期回报却是-54.54%,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9月24日,现在规模2.09亿元。截至5月10日基金单位净值0.4546,自成立来收益率-54.54%,今年来收益率-12.66%,近3月来收益率回正至6.14%,但近6月来收益率-14.47%,近1年来收益率-3
      12评论
      举报
      海富通风控失灵?范庭芳旗下碳中和基金跌超54%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3

      高端智能化落后、B端业务不稳,美的会成为下一个通用电气吗?

      文|宁成缺 来源|博望财经 $美的集团(000333)$ 美的集团又有资本大动作。 近日,美的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文件,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及美银证券。而根据美的集团此前发布的公告,公司拟在H股发行不超过10%的股份,以目前公司5014亿元的市值计算,美的集团10%的股权价值在500亿元上下。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上市尝试并非美的集团的首次。去年10月24日,美的曾尝试在港交所挂牌,但并未成功。作为已在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美的为何还要再度寻求港股上市? 在积极寻求资本扩张的同时,美的集团也面临着智能家居业务的增长势头放缓,海外代工业务占比大,毛利率水平偏低,以及业务转型尚未取得明显成效等等挑战。 在2021年巅峰的时期,美的总市值高达7539.96亿元,可到如今只有5000亿出头,这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美的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审慎态度。 01 美的B端业务如何了? 此番二次赴港,美的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报。 2024年一季度,美的实现营收1061亿元,同比增长10.22%;归母净利润90亿元,同比增长11.91%。此前美的集团发布的2023年年度报告则显示,其年营收实现3737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归母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长14%。 从业务板块来看,美的业务分为智能家居业务(To C家电)和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To B)两大板块。 其中,智能家居业务主要包含空调、冰箱、洗衣机、厨电及其他家电,而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以及其他业务。 众所周知,美的集团一直想要摆脱家电企业的标签,蜕变为一个综合性的科技巨头,所以美的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向B端转型。为此,美的集团数年如一日的买买买,先后收购日本东芝、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意大利
      90评论
      举报
      高端智能化落后、B端业务不稳,美的会成为下一个通用电气吗?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3

      东方基金旗下创新医疗发布清盘提示,基金经理选股失误成主因

      文|吴理想 来源|财富独角兽 5月8日,东方基金发布了公司权益类公募产品东方创新医疗的提示公告:截至2024年5月6日日终,该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基金合同》的规定:《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合同终止,不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查阅该基金去年以来的公告,自去年12月份以来,该基金还发布过四次类似的清盘风险提示性公告。对于这只成立于2023年5月8日的次新医药主题基金来说,恰好成立的时间刚满一年,但目前来看规模的红灯频响极大可能会干扰到基金经理操作,它能起死回生吗? 01 最新季报十大重仓股萎靡 卖错兴齐眼药或成最大败笔 近几年在主动权益类基金领域,东方基金经常会有惊艳的表现:前几年在新能源潮涌时是李瑞的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高歌猛进;2023年在年终状元争夺战中又涌现出周思越的东方区域发展。但是,次新医药主题基金东方创新医疗,或许会成为木桶的最短一块板。 查阅产品的成立公告,去年五月该基金成立时的公告规模约为4.46亿元,产品自成立到目前共发布过三份季度报告,去年三季报时就已经大幅度缩至约0.53亿元,再到去年年底时再下降至大约0.51亿元,2024年一季度末下降到大约0.28亿元,距离清盘一步步逼近。 对应看该基金的净值水平,无论是A还是C,目前都不到九毛钱的水平,净值表现与规模互为因果。由此来推断,基金投资者对该产品选择了用脚投票。复盘该基金披露的三份季报来看,许文波在重仓股中主要是对龙头公司特别是创新药的龙头公司进行了配置,这也和基金契约中提到的创新医疗主题完全吻合。 例如公认的创新药龙头股之一恒瑞医药,其连续三个季度成为组合的头号重仓股,虽然业绩重回增长,但该股在二级市场的年内涨幅不到4%。再看一季度末的十大重仓股,除去恒瑞外,年内到目前
      77评论
      举报
      东方基金旗下创新医疗发布清盘提示,基金经理选股失误成主因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0

      北方华创能成为中国的“应用材料”吗?

      文|天峰 来源|博望财经 $北方华创(002371)$ 从2018年贸易战的中兴通讯开始,到2023年英伟达向我国断供先进的算力芯片,芯片以及整个半导体产业成为了产业竞争的最前沿地带。而半导体设备则是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最重要支撑,近年来,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着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的扩大。 2022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创历史记录为1076亿美元,2023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有1063亿美元。这其中,中国内地、韩国和中国台湾是全球芯片设备支出的前三名地区,共占全球设备市场的72%。这其中晶圆加工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增长了1%,而其他前端领域的销售额增长了10%。然而,封装设备的销售额下降了30%,测试设备的销售额降低了17%。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半导体设备厂商的在2023年营业收入获得了20%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作为龙头的北方华创,更是获得了超过50%的营业收入增长,达到220亿元,在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当中,俨然成为不容小觑的力量。 那么,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向东亚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各半导体设备厂商尤其是我国的半导体厂商能否抓住这次浪潮?扛起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的大旗?谁又能成长为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应用材料”? 01 业绩创新高 纵观我国半导体生产厂商,虽然我国大多数半导体厂商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成长速度却很快。北方华创成立于2001年9月,是由七星电子和原北方微电子战略合并组成。重组完成后,北方华创拥有了半导体装备、真空装备、新能源锂电装备及精密电子元器件四个事业群,是国内高端半导体设备的龙头企业。根据北方华创4月30日发布的公告,2024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近59亿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更是大涨90%至11亿元。 在国产替代以及需求扩张的催化下,半导体行业炙
      68评论
      举报
      北方华创能成为中国的“应用材料”吗?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