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财经

关注VC/PE、美股、港股、A股。

IP属地:未知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22 14:31

      换汤不换药,舍弃“你我贷”的嘉银科技依旧成为投诉“重灾区”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嘉银科技如今利空信息频出。 从不久前发布的财报显示,嘉银科技业绩增长放缓,资产质量承压,逾期率上升。另据黑猫投诉等第三方平台显示,嘉银科技旗下核心平台“你我贷”因涉嫌高利贷接连被投诉。或许迫于压力,嘉银科技选择“断臂求生”,含泪将你我贷主体公司申请注销。 舍弃你我贷业务条线的嘉银科技,还有何故事可言? 01 四季度增收不增利,获客成本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嘉银科技由创始人严定贵抵押房子贷款,联合另外三名股东于2011年6月成立,并于2019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此前旗下主要经营“你我贷”和“极融”两个平台。 放眼整个2023年,嘉银科技的表现还算可以。 据财报显示,嘉银科技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54.67亿元,同比增长67.1%;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2.98亿元,同比增长10%,营利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在7家上市助贷平台中,嘉银科技营收增速最快,而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促成贷款规模的扩张。财报显示,2023年嘉银科技促成交易金额约881亿元,同比增长58.7%。 可能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嘉银科技利润增速远不及营收增速,而逾期率上升,导致减值损失和准备金暴增,最终拖累了利润增速。 2023年第四季度,嘉银科技M3的逾期率保持在0.68%的水平,但该项指标较第三季度的0.52%有所上涨,与此同时,M2、M4的逾期率分别为0.90%和1.48%,也分别较第三季度增长0.24和0.18个百分点,逾期率无疑处于回升态势。 基于此,嘉银科技2023年第四季度出现了“增收不增利”,实现营收同比增加51.80%至16.0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30.99%至3.678亿元。嘉银科技对此解释称,当期下属几个核心主体正式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享受所得税减免,适用15%的所得税率。若将这一非经常性项目的影响扣除后,该季度与上季度同期的营收水平与净
      53评论
      举报
      换汤不换药,舍弃“你我贷”的嘉银科技依旧成为投诉“重灾区”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22 14:29

      浦银安盛​蒋佳良押注晶澳科技致业绩腰斩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作为银行系基金,浦银安盛基金成立时间长达17年的老牌公募,近年来基金发行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发行了21只基金,2021年发行20只基金,但2022年却降至14只,2023年降至12只。去年笔者曾写过蒋佳良发布新基金的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笔者发现,蒋佳良旗下基金业绩并不理想。 近期笔者还发现,浦银安盛基金旗下基金--浦银安盛景气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面临清盘风险,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基金成立还不足1年的次新基金。4月19日、4月20日,浦银安盛基金连续发布了拟召开浦银安盛景气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以审议该基金的持续运作议案。 01 蒋佳良押注晶澳科技致基金回撤 旗下基金业绩遭遇腰斩 (数据来源于浦银安盛基金公告) 浦银安盛景气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本基金”)成立于2023年6月14日,由蒋佳良管理。初始募集资金为2.15亿元,不过,本基金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 本基金《基金合同》约定:“《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 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持续运作、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在6个月内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蒋佳良,据天天基金网显示,蒋佳良曾于2006年至2008年任职中国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资金部,2009年至2011年任职华宝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证券投资部担任投资经理,2011年至2015年任职于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经理,2015年至2018年任职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研中心,历任基金经理和研究部总经理。 2018年6
      22评论
      举报
      浦银安盛​蒋佳良押注晶澳科技致业绩腰斩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21 11:26

      新华基金规模、排名双降,赵强独木难支,蒋茜救火前景难测

      文|吴理想 来源|财富独角兽 随着今年股票市场的起伏不定,多家股强债弱的基金公司在规模缩水的同时,在公募基金公司中的排名也是同步后退。但对于曾经主攻债基的新华基金来说,它的退步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它的排名退步一位,但是规模也缩水了大约40亿元。 在股熊债牛的当下,新华基金的不济表现或许也说明了其发展的重心重新调回到权益类产品上来,毕竟公司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王卫东、崔建波、曹名长、桂跃强等多位叱咤风云的明星人物,只不过当年的黄金一代早已全部告别了公司。放眼当下,在去年栾超卸任后,公司的权益名将似乎只有赵强一人了。 雪上加霜的是,赵强所管的全部基金今年业绩至今都未能实现正收益。接下来,公司的权益产品重振旗鼓是否要指望从东方基金投奔而来且还在静默期的蒋茜呢? 01 新华基金或欲重振权益 人才流失严重成为瓶颈 打开新华基金官网,在新华公告中排在首位的是总经理杨金亮的履职公告,这位有过证监会系统任职背景的前官员,后来还担任过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风险官兼任合规总监。但如今自他挂帅后大约两个季度的时间了,公司的规模和排名逐季后退。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在公司前任董事长“债券女王”翟晨曦于去年一季度离任后,新华基金近几年重视固定收益产品充门面的思路得到了纠偏,但随之而来得就是管理规模的一路下行。数据显示,2023年2季度末时的全部资产合计约为538.53亿元,但是三季度末下滑到497.86亿元,四季度末下滑到480.93亿元,今年一季度末更是跌破450亿元,下滑到442.95亿元。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多种多样,但主要的一点还是在于公司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基金经理队伍呈现青黄不接。资料显示,不算早年的“新华四杰”,新华基金仅在2022年和2023年流失掉的基金经理就多达9人,其中涉及权益领
      28评论
      举报
      新华基金规模、排名双降,赵强独木难支,蒋茜救火前景难测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20 12:37

      中国人寿被免高管“火速复出”,掌舵注册资本最大险企瑞众保险

      文|唐丽春 来源|财富独角兽 5月6日,瑞众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瑞众人寿”)官网发布公告,指定副总裁俞德本为公司临时负责人,代行总裁职权。经了解,待相关程序履行完毕后,他将正式成为瑞众人寿的第二任总裁。瑞众人寿的前台的将帅仍均具有中国人寿系的背景。 资料显示,俞德本曾2022年7月因违反八项规定被中国人寿免职,2023年3月出任瑞众人寿副总经理。 瑞众人寿是注册资本最大险企,2023年以总保费市场第三的成绩收官,但其部分产品存在赔付率较低或较高的情况。当前,保费高速扩张的时代已经不再;2024年寿险行业面临利差风险,瑞众人寿能否保持市场靠前的规模,备受市场关注。 01 天生的“巨无霸” 瑞众人寿的前身是明天系旗下的华夏人寿。2020年7月,华夏保险因触发相关法律规定的接管条件,原银保监会介入并委托中国人寿进行管理。2023年6月28日,瑞众人寿获批成立,注册资本高达565亿元,力压平安人寿(338亿元)、大家人寿(308亿元)、中国人寿(282.65亿元)等一众大佬,一举成为国内寿险注册资本最高的企业。其依法接管了华夏人寿的资产负债,并全面接手了其机构网站和员工,履行了保险合同义务。 至此,华夏人寿退出市场,正式成为历史。与前者相比,瑞众人寿的实力可谓相当雄厚。注册资本为其的3.7倍,目前设有24家分公司和661家分支(专属)机构。 瑞众人寿华丽登场,业绩十分亮眼。根据瑞众保险公众号披露,其2023年总保险达到了2691亿元,较去年增长6%。其中,原保费收入为1947亿元,同比增长7%;新保单费高达1544亿元,同比增长9%;续期保费也有所增长,达到了146亿元,同比增长3%。按保费来算,其在2023年寿险行业排名第三。 此外,去年瑞众人寿的新单标保金额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33%;长险新单期交为340亿元,同比增长28%。截至2024年3月底,总保费9
      205评论
      举报
      中国人寿被免高管“火速复出”,掌舵注册资本最大险企瑞众保险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8

      董事长任职超期,“优等生”宁波银行也有“瑕疵”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宁波银行(002142)$ 尽管2023年银行业压力山大,市场利率下行、LPR 重定价、存量按揭调价等接踵而至,但宁波银行去年整体业绩表现依旧相当出色。 据财报显示,2023年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15.85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5.35亿元,同比增长10.66%。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宁波银行上市以来连续16年的“双增长”。 截至2023年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0.76%,连续16年来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在A股上市银行中位居第一梯队。此外,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颁布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宁波银行再度上榜,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就是这么一家实力不容小觑的优等生,在资本市场却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可。 据Wind显示,2023年全年宁波银行股价跌幅高达37%,在A股42家银行股中跌幅最大。此前更是引致浙商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诸多券商“恐慌”,虽然仍维持“买入”或“强烈推荐”评级,但却将最高目标价下调两位数以上。 究其原因,表现在宁波银行财报背后的隐忧属实不小,首当其冲的就属增长承压,其次个人消费信贷来势汹汹,资本充足率创新低更是不容忽视,2024年一季度降至14.26%,创近五年同期最低。同时宁波银行及旗下宁银消金多次被监管处罚,合规风险暴露。 先是市值被江苏银行超越,沦为城商行老二,后是被A50剔除出成分股,宁波银行输在了哪里? 01 营收增速创下上市17年以来新低,“病症”或在于息差收窄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2007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目前已实现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和跨区域经营三大发展战略。截至2023年底,宁波银行下辖491分支机构(不含
      87评论
      举报
      董事长任职超期,“优等生”宁波银行也有“瑕疵”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7

      营收下滑,不良率连续两年超50%,战伟宏治下华澳信托挑战重重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随着年报的发布,这家民营系信托背后的“巨雷”再也遮不住了。 据华澳信托近期发布的年报显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035万元,同比下滑53.95%;实现利润总额-4.03亿元,实现净利润-4.3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华澳信托继2022年亏损9.67亿元后的连续第二年大额亏损。 营收的下滑与华澳信托业务“停滞”密切相关。据财报显示,2023年华澳信托有13个信托项目清算结束,但未有新增信托项目。 但最令市场震惊的,还要属华澳信托惊人的坏账。2022年,华澳信托自营不良资产高达52.27亿元,2023年末进一步增至52.3亿元,同时华澳信托自营资产不良率也高达55.34%,已连续两年超过50%。这个数据,在整个金融行业也算是高的了。 而之所以华澳信托的不良率突然暴增,源于其信托资产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在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整体经营艰难、融资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华澳信托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华澳信托深知自身所处的风险,曾在2022年年报中明确表示,“面对房地产暴雷引发的行业困境,公司积极应对,根据不同风险主体的具体特征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化解方式,包括现金清收、诉讼保全、抵押物处置、补充增信、资产转让、非标转标等”,但经过一年时间的检验,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华澳信托极高的不良率背后也涉及诸多诉讼案件。据天眼查显示,截至5月16日,华澳信托相关司法案件有714条信息,其中被列为被告的司法案件信息有375条。此前更有投资者起诉华澳信托产品暴雷。 压力重重下,华澳信托新任董事长战伟宏接过担子。2023年11月,华澳信托第四届董事会2023年第五次临时会议同意选举战伟宏为新任董事长。 01 自营贷款本息已全部逾期,不良率连续两年高达50%以上 公开资料显示,华澳信托是由北京融达投资和重庆财信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于1992
      35评论
      举报
      营收下滑,不良率连续两年超50%,战伟宏治下华澳信托挑战重重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7

      长城基金谭小兵换手率高达1127%,重仓九州医药引基民质疑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投资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以及“捕获景气产业的阿尔法,力争赚产业发展和公司业绩增长的钱。”,这是长城基金谭小兵经常挂在嘴边的语句。她认为,产业景气度提升的趋势性机会,往往伴随着估值和业绩的双升,更易带来戴维斯双击效应。 这些语句看着极为高大上,一般人都会认为,谭经理一定是知行合一的高级基金经理,毕竟基金投资需要通过与产业专家和上市公司的大量调研和交流,不断提升产业认知;通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找到盈利质量能够持续提升的上市公司;在估值相对合理区间买入,静待市场的长期价值发现。 谭经理也是业内为数不多的医药行业出身的女性基金经理,求学阶段,谭小兵分别系统学习了制药工程与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先在联邦制药工作1年,后转向证券行业,从行业研究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基金经理。然而,近期笔者翻看谭经理旗下基金业绩却是另一番景象。 01 重仓押注九州医药致基金亏损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谭小兵女曾就职于联邦制药(成都)有限公司(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东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10月至2014年2月)。2014年2月加入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兼投资经理,历任行业研究员、“长城安心回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助理。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5月14日) 自2016年2月至今任长城医疗保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至今累计任职长达8年又104天,管理基金资总规模27.82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109.98%。目前谭小兵正管理着6只基金产品,但近年来这6只基金业绩并不理想。除了近3月来旗下基金有所回正外,其他周期都出现大幅亏损,其中近2年来6只基金都出现20%左右的跌幅,一些基金跌幅达30%。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5月14日
      245评论
      举报
      长城基金谭小兵换手率高达1127%,重仓九州医药引基民质疑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7

      营利双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文|飞雪 来源|博望财经 $深康佳A(000016)$ 日前,康佳(股票名称:深康佳A;简称:康佳)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其2023年年度营收为178.5亿元,同比减少39.71%;归母净利亏损21.64亿元,同比下降47.15%;扣非归母净利同比减少9.38%至-29.14亿元。 图源:深康佳A-2023年年度报告 而此后不久公布的康佳2024年一季报则显示,其该季营收为24.63 亿元,同比下降 46.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5.1亿元,同比下降434.49%,上年同期为盈利1.53 亿元。 当年中国家电产业的佼佼者、彩电龙头康佳,缘何短短数年走到如今这般营、利双双连年暴跌骤降的“尴尬境地”?其财报之中,到底还隐藏着怎样的“细思极恐”般的数据?在公司战略、管理决策以及具体的业务层面,康佳又因何困在了“盲目扩张”的“恶性循环”里,以至于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接下来,康佳提出的“自救”策略,到底是其盲目扩张野心的真正“收敛”,还是既有的行业长期主义市场里仍留给“迷途知返者”唾手可得的且足改变其财务状况及企业困境的“灵丹妙药”? 01 引深交所发问询函 康佳财务状况到底有多少个“细思极恐”? 细究康佳交出的2023成绩单,结合其过往几年的主要财务指标,有几组数据可谓“触目惊心”,甚至颇为“令人不解”。 也难怪,就在4月22日,深交所向康佳集团下发问询函,要求就其年报相关问题说明情况。 图源:深交所 梳理可知,至少以下几组财务指标,无不说明康佳“病了”: 其一,营收上,尽管2023年康佳宣布将回归主业,倡导长期价值,在“一轴两轮三驱动”的新战略框架下实现转型。但年度营收则不仅暴降39.7%,而且可以用营收萎缩或缩水过半来看待。毕竟,2023年的178.49亿元营收,
      244评论
      举报
      营利双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7

      地产贷款不良率大幅上涨,杨秀明能带领重庆银行走出困境吗?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重庆银行(601963)$ $重庆银行(01963)$ 重庆银行终于还是“兜”不住了。 市场都知道重庆银行不良率高,但到底是多大程度,似乎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以重庆银行最新年报来看,截至2023年底,重庆银行不良贷款率1.34%,不良贷款余额52.1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6亿元。 其中,重庆银行的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不良率更是奇高。 截至2023年末,重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规模为6.20亿元,较2022年末上涨近4%;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6.48%,较2022年末上涨0.6个百分点,在A股城商行中位列前端。更令人惊讶的是,2016年至2023年末,重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规模由0.35亿元增至6.20亿元,大幅上涨近17倍;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从0.2%增至6.48%,大幅上涨逾31倍。 再来看金融业,截至2023年末,重庆银行金融业贷款金额为8.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金额就达到了1.48亿元,不良贷款率更是高达17.19%。重庆银行这一不良率数据,是招商银行的59.28倍、农业银行的132.23倍、中国银行的859.5倍,“荣登”行业第一。 “纸是包不住火的”,如此庞大的不良规模,最终迫使重庆银行低价甩卖。 上月,据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披露,贵阳荣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债权转让挂牌转让,转让方为温州市财务开发有限公司,转让底价为4750万元,信息披露起止时间为2024年4月25日至2024年4月30日。据悉,上述不良债权卖方就是重庆银行,近5.4亿元不良债权涉及本金近2.5亿元,累计欠息近2.88亿元,该房企旗下主要项目就是“尚善·御景”。 这引来无数吃瓜
      108评论
      举报
      地产贷款不良率大幅上涨,杨秀明能带领重庆银行走出困境吗?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5-14

      业绩断崖下滑,被王健林抛售的百年人寿能实现“自救”吗?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资金链承压的王健林,最终还是选择“断臂求生”。 曾经的豪言壮语,“我对金融集团有很大期许,认为万达未来价值最大的就是这一板块”,在这一刻化为泡沫。 作为王健林口中未来价值最大的板块,百年人寿却在此时被抛弃。 5月8日,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大连监管局披露的两则批复显示,同意百年人寿变更股东和注册资本。据悉,百年人寿增加注册资本1.1亿元,由77.948亿元变更为79.048亿元。 同时,王健林旗下的大连融达将持有的百年人寿8亿股股份转让给大连金运。值得一提的是,大连金运受让百年人寿8亿股股份后,持股比例达到11.55%,超过大连万达的11.39%。 公开资料显示,大连金运是市级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和管理的专业化平台,2022年8月18日正式揭牌。这意味着,大连万达正式失去百年人寿第一大股东席位,退居第二大股东。 作为东北地区首家中资寿险法人机构,百年人寿近几年过得何止惨淡,董事长职位空缺3年,业绩遭遇“滑铁卢”,风险综合评级下降,甚至被王健林视为“包袱”,频频套现也均无补于事。 01 已资不抵债,被列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据悉,百年人寿成立于2009年6月,由大连万达、东方资管等16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在十余年的发展中,百年人寿采取多元化销售发展策略,陆续建立并行发展个险、银行保险、创新销售、电话销售、顾问行销等业务渠道,互联网金融和健康管理服务多领域创新发展,目前已在全国开设21家省级分公司,累计拥有各级分支机构390余家,全国主要省市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 作为东北地区首家中资寿险法人机构,百年人寿此前持续盈利。2015年至2021年,百年人寿的净利润分别为0.32亿元、2.07亿元、3.51亿元、6.97亿元、2.23亿元、8.02亿元和5.88亿元。 但好景不长,2022年百年人寿业绩遭遇“滑铁卢”,净亏损高达27.1亿元。其中,
      95评论
      举报
      业绩断崖下滑,被王健林抛售的百年人寿能实现“自救”吗?
     
     
     
     

    热议股票